Fontsize: [-] Text [+]

湄公河三角洲战略集团的形成—现代水利社会的发展

湄公河下游,亚洲最大的河流三角洲之一,是由湄公河水域的流动形成的景观,他漫长道路的源头是从青藏高原到中国南海,经过密集的河流和渠道网进入越南西南部。传统上,这个地区的人们处于一种由水形成的环境,并且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已经适应了他们的自然环境,对三角洲地区复杂的自然水利系统没有太多的人为干预,但是,在最近十年,这将极大的改变,因为水利管理开始逐渐成为湄公河三角洲下游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农业部门是三角洲的经济支柱。


 


1975年,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之后,三角洲开始从人类适应向人为控制转移,使他自己转化成魏特夫(Wittfogel)所描述的水力学社会的样子。这主要是由于新社会主义政府快速推动农业扩展和努力发展灌溉水稻产品的水利管理的政策。到目前为止,三角洲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例如新增的运河、堤坝和水闸已经建立,目的是用于调节水流量。水利管理和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不仅对三角洲的环境和生态有重要影响,而且还引发社会变革,特别是争夺资源和权力的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


 


本文试图分析湄公河三角洲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最新趋势,并且是用基于两个社会理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一个是“战略集团分析”,另一个是选择魏特夫“水利社会”的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根据最近收集的数据,阐明了湄公河三角洲怎样被转变为现代的水利社会,其中某些战略群体的出现是由于水利管理的增长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的结果。更具体的说,文章旨在通过强烈关注国家水利管理机构的形成进程和作为其客户的水利建筑公司的出现,描述了三角洲战略集团发展的概况。文章还说明了两个群体的战略联盟如何增加彼此占用水利项目的政府补助金的机会以及如何对湄公河三角洲的生态和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Hans-Dieter Evers and Simon Benedikter


 


全文: http://www.zef.de/fileadmin/webfiles/downloads/zef_wp/WP35_Evers-Benedikter.pdf


 


 

Copyright © 2012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