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size: [-] Text [+]

水文建模

湄公河三角洲的水动力学建模

通过对更多堤线和高程数据的采集,研究人员改进了在SIWRR开发的湄公河三角洲的一维水动力模型,这也使一维建模区中的洪泛区更具代表性。利用新数据,研究人员用2000年的洪水记录对模型进行了校正并模拟2001年的洪水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校正和验证的流量都与记录的流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渠道淹没深度的模拟和洪泛区的创新表示被进一步内插成洪水淹没图。这样就实现了整个三角洲洪泛区的空间表述,该模型也比仅由点建立起的一维模型具有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进行表达和处理,或用于整个三角洲的洪水风险评估等。在进一步的应用中,此校正模型被用于评估预计的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区的影响。作为一个沿海低洼地区,海平面对三角洲的水文和农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图1显示了当前的海平面的淹没区以及同等流量情况下海平面上升50cm的模拟淹没区。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更大区域在这种情况下轻易被淹没。这些信息必须包括在未来的防洪减灾和管理计划中。

湄公河流域的水文—非平稳时序分析

时序分析的第一步是,利用在万象(Vientiane)、他曲(Thakhek)、巴色(Pakse)和枯井(Kratie)已开始工作的测量仪器的记录,确定这些地区的年最大流量和90天最小流量的平均趋势。下一步,非线性技术在对数据集随时间的可变性评估中的应用被视为描述流域水文变化特征的基本方面。为了将增加的成果显示出来并验证它们,其他的技术现在已经被探讨。小波功率谱被应用来对变异性结果进行评估。通过此项技术就可能找到时间和空间域中信号振幅出现明显变化的位置。图1显示Pakse地区的小波功率谱的振幅在本世纪最后25年出现了显著变化。这是Thakhek (Laos)和Kratie (Cambodia)的一个共同特征,这就强调了由非平稳极值统计得出的结论:湄公河洪水年际变化正在增加而本身的洪水量却正在下降。图1显示了这些结果:中间的面板通过显示发生像2000年最高纪录洪水的可能性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来说明变异性的增加,而底部的面板显示年最大流量的下降趋势。作为对照,图2显示了通过非平稳广义极值分布(GEV)时序分析检测出的变异性的增加。

 

Tam Nong—2008年水力测量工作

第一部分—仪表装置设计

 

图1所示:在田间部署的不同淹没调查系统。

湄公河流域的水文

对湄公河沿线主要监测站的超过80年的流量数据集的首次统计分析表明:湄公河的洪水和枯水事件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也就是,流量的平均峰值正在逐年下降,而枯水期的流量却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图1中以年最大流量说明了这些线性趋势。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水力—Tam Nong调查区

Tam Nong调查区内已经配备了大量的传感器以监测洪水和沉积物运移动态。按计划所有仪器包括:


  • 2个监测主要河流水位的固定GPS浮标
  • 7个安装了太阳能探针的主要观测站,主要测量水位、悬浮泥沙和电导率数据。
  • 14个自动水位记录卫星站

Copyright © 2012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