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水利工程和管理已经成为了湄公河三角洲(Mekong Delta)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建成大量的运河、堤坝和水闸,并修建了泵站。这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目的多种多样,但是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灌溉、防洪(三角洲上游)以及预防沿海土壤盐渍化及供水。
今天,这些三角洲地区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由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来管理。包括了不同行政规模的国家管理机构,比如在一些省份就建立了灌溉及排水公司。这些机构的责任主要根据其负责设施的大小和规模来划分。比如,大型跨省运河(I类运河)是由农村农业发展部(MARD)进行管理,这些部门设置于河内或者各省级行政机构内部(农村农业发展局)。小型的II类和III类运河一般由民政部门管理(农村农业发展处)。每个行政单位根据每年的计划均有其建设和管理预算。如农田灌溉水渠和堤防等小型水利工程由农民社团进行管理。他们组织了农业合作社或是村镇级别的合作团地,并为合作社提供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和劳动力。
2006-2008年之间,芹苴(Can Tho)省花费了大概80亿越南盾(约合450万美元)用于维修并扩展其灌溉网络。其中大概一半的资金都用于省份管辖内的II类和III类水利灌溉工程。资金主要用于芹苴(Can Tho)北部的Vinh Thanh和Thot Not地区。这些地区是受雨季水位上涨危害最大的地区,因此对其水利工程的管理有较高的要求。
河流和运河河床土壤沉降现象在整个地区均有发生。这个现象对于灌溉造成的问题很严重,主要是因为沉降造成了供水的不便。对此预防的措施主要是每6至7年需要对运河进行疏浚。疏浚工程通常在运河水位较低的旱季进行。以前,疏浚主要通过人工挖掘或大型灌溉组织集合大量劳力来进行。而现在则主要是通过机械来疏浚,特别是针对大型运河。虽然机械化工具已经应用于农村地区,但是人工劳力并没有完全消失,III类运河以及更小型的沟渠仍然需要人工疏浚。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8年期间,芹苴(Can Tho)市的农民总共在沟渠疏浚工程中投入了182000个工作日。其中以Phong Dien和O Mon地区所需的劳动力工作日最多分别是46000天和33000天。同时,这两个地区还在水利工程领域进行了小额投资。